吳新榮《琑琅山房隨筆》析論-7


的詩分為三個階段:第一期、青春時代,也可謂浪漫主義時期;第二時期壯年時代,也可謂理想主義期;第三期老年時代也可謂現實主義期。第一期是留學時代,充滿了天真浪漫、青春潑辣,所愛的是純情與悲壯,最喜歡「力拔山兮氣蓋世」那樣的詩歌,吳氏舉當時所寫的〈徬徨的亡靈〉為代表。第二階段是自日本返臺至光復的一段時期,乃所謂「鹽分地帶時代」,此時思想逐漸成熟,基於理想主義的堅持,對日本殖民政權帶有反抗的心理,而表現了愛好自由、鄉土及藝術的特質。吳氏舉〈故鄉的回想〉、〈再起的衝動〉等詩為此期的代表。至於第三期是:不再行荒唐無稽冒險的老年期。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階段吳新榮的某些矛盾與心理轉折:

 

在此時期我們甚至讚美古董趣味或復古思想,而回頭研究李白杜甫,而接近舊詩,因而發生了科學與非科學,新與舊的矛盾衝突。在此苦悶中我們時常想以科學打進舊詩的陣營,企圖以新方法來改革舊詩的非科學性,所以我現在也願當一舊詩社長。

──頁176~177

 

1962年被推舉為臺南縣「鯤瀛詩社」社長,這位懷抱有科學思想的新式文人,究竟要如何來改革舊詩呢?吳新榮在〈談詩〉一文中說到:

 

我想這個舊革袋要來盛新酒,要來加添時代精神,使能趕上太空時代,而貢獻於國家社會。至於詩的形式,我們不必拘束,形式是歷史造成的。英國有英國的形式,希臘有希臘的形式,古代有古代的形式,現代當然要有現代的形式。其形式越美化、越整齊、越純粹、越簡潔,就是好詩……又詩的精神我們一定要提倡:高潔的風度、豪傲的意志、素樸的氣品,這都可為詩的基本精神……

──頁101

 

由此文可略知戰後初期臺灣文壇的走向,也可用來說明身為漢詩人之子,吳新榮所作的漢詩卻往往不守格律之故。他努力地要拋棄舊有的包袱,強調感情的真摰,不重平仄、不用典,嘗試走出詩歌改革的新道路來。

5. 生活瑣事

除了上述以四種角色為核心所撰寫的隨筆外,亦有部分作品是常人常語,雖然仍不脫前述四種角色的限制,但是作者所述及的生活瑣事卻因為它的平凡與平常,更拉近了作者與讀者間的距離,如:〈狗的故事〉、〈水災〉、〈亥年〉、〈褲的故事〉、〈續狗的故事〉等篇皆屬之。

〈亥年〉寫於己亥年(1959年)一方面是應時之作,一方面又表現了作者的幽默風趣。一起頭,作者即據連雅堂的說法強調:我們對外族是如何的厭惡鄙視,因此,我們農村稱豬為「胡亞」;而日治時期臺灣人稱呼日本人叫「臭狗」,「可表現我們對外族的統治如何痛心」(頁73)。接著,作者談及農村對豬的看重,母豬生小豬時,農民往往要延設電燈在豬舍,日夜輪流待產。一旦生產後,就要買南洋鮘仔(吳郭魚)給母豬做月內,比他們自己生男孩還要高興,簡直尊敬得有如祖公。豬族生病時,就請獸醫前去醫療,甚至請人醫,吳新榮說:

 

我也時常被請去看病豬,但我每說不是獸醫而婉拒之。可憐得很呀!奉豬做祖公是他們的自由,但看我做獸醫太不應該……他們獸醫發了財,就不能分別獸或人,連病人也看做病豬。不但不試驗後才打Penicillin,連獸用的Penicillin都做人用,這就是密醫的開始,而且一開始就食髓知味了。

──頁74

 

這一方面反映了當時豬隻在農村的重要性,一方面也批評當時臺灣社會密醫橫行的現象,是身為敬業醫生的吳新榮所不能接受的。

〈狗的故事〉、與〈續狗的故事〉皆是以追念又無奈的心情來回想作者家裡所曾養過的許多「可憐狗」、「枉死狗」。從第一條亦跨越兩時代,日治時期叫「」,戰後叫「紫微」(案:臺語發音同日語)的狗開始寫起,以至她的孩子「希特勒」、「麥克瑟」以及稍後的雜種「突鼻仔太空狗」,和一雙和善的好狗──「甘迺迪」及「卡斯羅」……如此多的狗群們在山房裡,最後的命運是:病的病、老的老、死的死、失蹤的失蹤,似乎除了始祖「紫微」得以因「老衰症」壽終正寢外,其餘的大多讓山房主人的孩子們賠了不少眼淚,因此吳新榮在文章最後說道:

 

人們養的都是甚麼忠犬義犬,我們的都是這麼可憐狗、枉死狗。人的一生如果要嗣十代的狗,差不多五、六年就要葬一次狗,這是太難堪的事,自此我不想再寫狗故事了。

 

愛狗族看到這兩篇文章,想必也有同樣的感受吧!此文看似只單純寫狗,然而,從配合時代所取的狗名來看,亦可窺見世界局勢起伏變化之快速。

6. 人生態度

吳新榮隨筆中還有一些文章,以傳達自己的人生觀或生命哲學為主,如〈時間〉、〈人類崇高〉、〈三十年來〉、〈三的觀念〉、〈憐憫之門〉、〈年齡語彙〉、〈紀念國父百壽〉等。

〈人類崇高〉一文裡,吳新榮談到他年輕時曾有過豪情壯志,但是,俗話說「上冊(讀如澀)就皺」,亦即上了四十以後凡事就力不從心了。在年紀逐漸老大之後,「不認老」、「不認輸」將會使人過得極矛盾痛苦,但只要「認老了,矛盾的心理自然解消;一旦認輸了,快活的心情自然流露」(頁17),這是吳新榮在歷盡挫傷之後的豁然醒悟,如果沒有這樣灑脫的襟懷,怎可能在多哀多病的晚年,猶得以作嬉笑怒罵語呢?在這樣的人生體悟裡,吳新榮於〈三十年來〉一文中提出了他「新貴族主義」的主張:

新的貴族主義,是不以壓制而以自由,是不以奴役而以平等,是不以獨裁而以民主,是不以權威而以進步為思想。新的貴族主義,是希望人人都有豐富的三餐可吃,人人都有美麗的衣服可穿,人人都有舒服的家屋可居,人人都有高級的汽車可乘,這是生活樣式。新的貴族主義,是為著高血壓才不食油腥,不是為了要拜佛才素食,為著探求人生才研究宗教,不是為了逃避人生才隱居精舍

──頁138

 

上述的描述,可以說是吳新榮烏托邦社會的藍圖,也可以說是他對現實社會的反諷;同時,在這裡我們隱約可以讀到孫中山先生「三民主義」思想的色彩,吳新榮深受三民主義的影響,在他的作品中曾一再地強調過。〈紀念國文百壽〉一文裡,他追本溯源地從「商業學校」時代開始說起:由於彰化來的同學帶來傳單,吳新榮第一次知道孫中山先生之名,知道三民主義,更巧合的是他的生日竟與孫先生相同。知道國父的職業是醫生後,吳新榮也以考醫學校自許。就讀東京醫專時,他藉著出入中華會館的機會購得三張孫先生遺照貼在宿舍,並自誓終身為其信徒。19274月購得日本列為禁書的《孫中山全集》,返臺後將之隱藏在天花板十餘年。在日治末盟軍大轟炸的非常時期,吳新榮便躲在防空洞裡閱讀這套書籍。因此,他一生皆努力奉行著孫先生的理想,該文寫道:

 

我在留學日本的初期,可說是我的民族主義第一次高潮;第二次高潮是在光復,當時在此激動之間,我也不知不覺走到民權主義的路,或參加民意機關或參加人民團體,終於我自己缺乏這方面的才能……還是回到杏林之園。我回到杏林之園後,才想起我曾對某方面大膽放言我要建設「民生主義醫學」,這就是現代所謂「社會醫學」的真諦了。

──頁168~169

 

因為和中山先生同日生,致使自己一生都向孫先生看齊,而這樣的一位理想主義者,果真能在現實社會裡實踐他的抱負和理想嗎?恐怕未必如此。在現實與理想相悖反的時代,一位理想主機者如不能保有透脫的襟懷,恐怕很難無所牽掛地活下去吧!我們看他〈住院歸來〉一文,對「人生的活法」所提出的觀點:

 

人生的活法有兩種:一是「細而長」,另一種是「粗而短」,此為有吟味的必要。神仙佛道是求「細而長」的,英雄豪傑是傾向「粗而短」的,可是我這樣平凡的人,只希求在此不長不短的人生中,得到一種諦觀,就是「活到死」為止。何必憂愁人生幾何?如果活到百歲以上,這簡直是酷刑,所以得到如此諦觀,就可說每時都與神仙相鄰,何必殘虐此餘生?

──頁119

 

這種對歲壽豁達的看法,相當接近魏晉人士「劉伶荷鋤死便埋」的灑脫;如果吳新榮事先知道自己可以如此快速而不帶痛苦的離開人世,應該可以對如此多憾的人生感到一點安慰吧!

(二)寫作特色

《琑琅山房隨筆》的內容概述於前,接著筆者將進一步就此內容來分析吳氏隨筆的幾個特色。

1. 感受敏銳,聯想豐富

人的年紀漸增,心靈蒙受的塵埃越多,因此對外界事物的敏銳度和感受力往往相對地減低。尤其是曾經涉足政治社會活動,曾在地方擁有領導權的菁英領袖,更難在紛擾的俗務中保有一顆敏感而柔軟的心靈。吳新榮卻是一個相當特殊的例子,他往往能因生活事物小小的觸發,而引出長篇宏論來。讀吳新榮隨筆,我們常要讚歎其感受之敏銳與聯想力之豐富。原本是尋常事物,在他敏銳的思維裡,便能成為豐富多采的寫作題材,比如

發表留言